跳转到主要内容

冥想与祈祷 - 如何帮助您活得更长寿

简体中文

Title: 冥想与祈祷

Deck: 如何帮助您活得更长寿

By Line: Dr. Krysten DeSouza, ND

Signature:

Dr. Krysten DeSouza, ND

5-3405 South Millway

Mississauga, ON L5L 3R1

Desouzanaturopathic.com

 

在这个变化莫测且现代化的世界之中,我们经常忽略了一些最简单的事情。许多文化建基于某些食物和教导人如何行事为人的宗教价值。在这些文化之中,实行这些宗教价值会产生一种社群意识,将一群人连结起来并进一步巩固该文化。但是当一个又一个的家庭移居至新城市和其他国家后,要维系宗教在内的这些文化就变得越发困难了。

焦虑、担心和压力存在于各种文化和地区之中。没有一个人可以免疫。然而在北美地区,人们感到压力大的现像似乎更为明显,因为我们忙碌的生活方式减少了我们花在群体和文化方面的时间。无可置疑的是,热衷宗教的人士可以靠着祈祷支持他们应付压力。祈祷对身体适应压力反应是否有帮助呢?如果是这样的话,是不是意味着有稳定祈祷的人可推迟衰老、患慢性病和其他与压力有关的疾病的风险较低?

 

压力反应

 

皮质醇是人体内肾上腺释放出来的压力荷尔蒙。当我们在早上起来后,它的水平通常会上升,为我们预备足够的能量应付当天的生活。然后皮质醇应该会慢慢地下降,直至夜间皮质醇应该会较低。在这个时候褪黑素开始上升,然后我们会觉得疲倦而需要睡觉。褪黑素和皮质醇的作用是彼此相对的。当其中一种荷尔蒙的水平偏高,另一种的水平应该会偏低 。如果我们未能处理自己的压力或一直工作至深夜,皮质醇水平持续高企的时间会比正常长得多。换言之,体内的褪黑素没有足够的时间慢慢上升,这样会大幅影响睡眠质素。

 

meditation褪黑素对人类生理的影响几乎涉及所有范畴。它可以使体内的血糖水平失衡、增加胰岛素抗阻和患上二型糖尿病的风险,从而导致腹部增加顽固脂肪。皮质醇会消耗我们的体力,使我们在深夜渴望进食不健康的食物,从而削弱我们的免疫系统。皮质醇长期偏高的影响包括高血压、患上心血管疾病和抑郁症。这三种慢性病占了加拿大人医疗开支的一大部分,而引起这种情况的压力却很少人提及。

 

皮质醇水平过高会影响我们大脑内部之间的联系,会使我们的神经系统持续处于「战斗或逃跑」的状态,加快我们的心理知觉,但是又不容许我们只专注于一样事情。一项于201811月发表的研究指出,采用脑部磁力共振造影评估中年人的结果显示,皮质醇偏高的大脑有微观结构变化。报告指出,皮质素水平偏高的人士的记忆力和视知觉较差,这情况在女性身上特别明显(1)。

 

祈祷和冥想的简史

 

灵修实践在全球各处地方均有不同,因此难以作出客观的测量。在某些地区,祈祷一直随着时间演变,也有些地区保持一成不变。对于某些文化而言,冥想属于祈祷的一种,但是更多时候被其他文化视为非宗教活动。因此先定义何谓「祈祷」和「冥想」是很重要的,因为灵修实践可以有天渊之别。这篇文章的目的是,祈祷和冥想涉及使人安静和心平气和。

 

关于宗教和大脑的研究

 

祈祷对于人体和大脑有什么作用,一直是科学家和研究员多年来想探究的。 「神经神学」一词形容宗教和灵性信仰的科学研究,以及它们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基本上它是研究宗教和大脑之间的连结,结合了心理学、人类学、神经学、神学及认知神经科学。为了评估采用不同宗教修行的人士,神经神学家需要调整他们的技巧。

 

Andrew Newberg 博士在神经神学范畴已经研究了超过 20 年,当他的研究对象进行冥想或祈祷时,博士会为他们进行大脑素描。他指出当一个人长期不断地专注于同一件事情,脑部活动会有所改变。大脑额叶的活动会增加,而额叶控制专注力、行为和语言表达。 博士也证明冥想可以改善记忆力和专注力。报告指出有冥想和祈祷的人士较少感到焦虑、抑郁和有压力(2)。

 

第二项研究针对犹他州年轻的摩门教徒,大脑磁力共振造影扫描显示冥想和祈祷可以激活大脑的赏酬处理机制,这与性行为、赌博和服用毒品一样(2)。这研究建基于另一项证实在祈祷时内啡太和快乐荷尔蒙血清素会提升的研究。参与者在过程中有平安、温暖和安全的感觉。

 

 

prayer祈祷与精神健康的关联

 

与研究大脑不一样,有关情绪与精神健康的研究相对主观得多。有不少研究已证明祈祷是改善焦虑和抑郁评分的主要因素。事实上祈祷对精神健康的影响大有裨益,因此研究员已提出在复康中心举办宗教修行。人们对宗教存有的信心和进行的修行与人生意义、有更大盼望、更多自信和更正面有关。当谈论到复康中心时,最大的证明是对宗教最热心的人士在精神方面得到最大帮助。

 

一项研究在 330 位成人祈祷时进行,证实祷告对精神和身体健康的即影响要视乎一个人对宗教的投入程度。对灵性有更深入连结的人士而言,焦虑和抑郁的改善会较大(3)。

 

70 项世代研究之中,其中 39 项显示对宗教更投入或灵性连结更深的人士,其抑郁的程度是最低的。值得注意的是,当中有七项研究显示参与者的抑郁症状加剧。研究员发现这些人是对宗教有负面的关系,包括对神有罪疚感和失望感(4)。目前为止,这些针对精神健康的研究大部分仅限于基督教和基督徒修行。如果研究也能囊括其他宗教,将会有很多人对结果感到很有兴趣。

 

 

祈祷对压力反应的影响

 

如上述提及,在我们身处的北美社会中,压力过高和皮质醇偏高都是十分现实的问题。而我们已知道祈祷和冥想对减少血流中的皮质醇是有效的工具。

「」

有一群医科生在参与正念冥想课程之前和之后分别测试了血液中的皮质素水平。受试者主观的压力评分和客观的皮质醇水平都有下降。这项研究的结论是:「正念冥想可以减少因压力上升而患病的风险,例如精神病、消化性溃疡和偏头痛」(5)。

 

当皮质醇偏低时,神经系统可以冷静下来,从而减少战斗或逃跑的反应。当快速思考的过程减慢下来,其他与焦虑有关的症状也会在几分钟内消退。至于身体方面,心跳会回复正常水平,血压会减慢,呼吸也会变得更深和更慢。

 

由于皮质醇会使大脑产生炎症,这种含有毒素的环境可以使焦虑加速和膨胀。若皮质醇留在体内,可以造成的疾病包括关节炎、皮肤长湿疹及消化不良。测量炎症可以按照信号粒子 IL-6  TNF-a 的水平是否偏高。当遇到任何类型的压力,包括面对考试、要进行简报或患有慢性病时,体内炎症性细胞的水平会增加。如果冥想有潜力使大脑的炎症下降及减少焦虑,那么它也有机能改善身体其他部分的发炎症状。现时的研究指出冥想之后主观的压力水平得以改善。但是现在未有客观的数据提出名相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症性标志物。

 

祈祷是有效的减压工具

 

人类进行祈祷和冥想已有多个世纪的历史,而且它们一直是文化和群体活动的基础。正念冥想在工作间渐渐广受欢迎,这是因为越来越多人指出它们有助减少压力和提升工作效能。在科学层面,祈祷和宗教修行能提升大脑某些部分的活动,尤其是 前额叶皮质的活动。祈祷可以使身体释放更多内啡呔,从而使我们感到更加正面。在宗教立场来看,祈祷已被证明可减少焦虑和抑郁的评分,但是效益最大的人是那些对宗教最投入的人士。

 

神经神学是一门使人惊喜的研究题目,而且没有人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答案。祈祷的成效会否归因于内心平静和安宁呢?会不会是在上的神明承允祈祷呢?由于世界各地的宗教修行相距甚远,因此有很多问题尚待解答。

 

 

 

References:

 

1. Echouffo-Tcheugui, J. et al. (2018) Circulating Cortisol and cognitive and structural brain measures.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American Academy of Neurology. Retrieved from: 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91/21/e1961

 

2. Blumberg, Lynne. (2014) What happens to the brain during spiritual experiences? The Atlantic. Health.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atlantic.com/health/archive/2014/06/what-happens-to-brains-during-spiritual-experiences/361882/

 

3. Jeppsen, B. (2015) Closeness and control: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ayer and mental health. https://doi.org/10.1002/cvj.12012

 

4. Dein, Simon. (2018). Against the stream: religion and mental health – the case for the inclusion of religion and spirituality into psychiatric care. BJPsych Bull. 2018 Jun; 42(3): 127–129.doi: 10.1192/bjb.2017.13

 

5. Turakitwanakan, W et al. (2013). Effects of mindfulness meditation on serum cortisol in medical students. J Med Assoc Thai. 2013 Jan;96 Suppl 1:S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