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主要内容

针对色素沉淀的药妆品 - 天然疗法的角度

简体中文

www.NaturopathicAesthetics.ca

 

虽然大众议论纷纷,甚至有时候加以鄙视,但是护肤及美容世界大量使用P图效果告诉我们一件事实:普罗大众渴望拥有均匀的肤色。幸运的是,越来越多护肤美容照片采用自然肤色,将P图修改效果减至最低。尽管我们期望商业上使用的美容图片能更贴近现实,然而希望肌肤颜色达致平衡的渴望依然存在。在天然疗法美容世界中,我们着重管理各种皮肤色素问题,由外涂哪些药妆用品,以至考虑很重要的生活方式。这篇文章的焦点将集中如何减轻色素沉淀的常见问题,例如黄褐斑、发炎后色素沉淀、老年斑、斑驳及一般肤色不均匀。  

 

简略回顾

皮肤色素增加(色素沉淀)一般代表控制皮肤色素(黑色素)生长的生物化学反应受到改变,从而积聚在皮肤细胞内。身体会增加黑色素细胞(使皮肤产生黑色素的细胞);产生黑素体(含有黑色素的「小点」会由黑色素细胞传送至皮肤细胞);组成黑色素本身,并增加黑色素细胞的数量,或增加它们与树突状「手臂」在皮肤细胞之间的交织情况。

Hyperpigmentation

色素沉淀的成因分为常见及罕见的医疗因素,因此若想确认任何色素问题,我们会建议咨询您的皮肤科医生或皮肤护理提供者。我们将会讨论的内容涉及较为常见的色素沉着成因,简略回顾如下:

à 黄褐斑:代表某部位周围出现色素沉淀,典型例子是皮肤呈现褐色或啡黄色对称的斑。它通常发生在整个面部,但也可以出现在手臂上。相比男性,较多女士受黄褐斑影响,而且倾向缓慢地发展和恶化。根据菲兹派崔克肤色分类(Fitzpatrick Skin Type) 的第3 型与第4 型,西班牙、印度东部、亚洲、非洲以及中东籍人士较容易受黄褐斑影响,而且影响较为持久。黄褐斑的加剧因素包括荷尔蒙改变(怀孕及使用口服避孕药除外)、接触紫外线及热力。[1]

à 发炎后色素沉淀(PIH):当某部位的皮肤发炎后,会造成色素沉淀的情况。皮肤会有不对称的斑点/斑,知乎黑色素在皮肤的位置有多深入,这类班的颜色可能呈啡黄色或深褐色,然后变成蓝灰色至灰啡色。其中触发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暗疮。然而,会出现PIH的情况包括:在接触过敏原或有刺激反应后;服用针对皮肤的药物反应;烧伤或擦伤后的创伤;进行美容程序后(焕肤、激光/彩光疗程、注射或因外涂套护肤品造成的皮肤反应或刺激除外)。 一旦起初发红/肿胀的部位减退后(不包括先前长暗疮的位置),色素沉着便会出现在曾经发炎的位置。PIH可以影响所有皮肤类型的男性及女性,发生机率相同,但是情况类似黄褐斑,菲兹派崔克肤色分类之中肤色较深的人种(第3 型与第4 型)出现PIH的情况较为显著,维持时间也更长久。[1].

Hyperpigmentation

à 晒斑(「老年斑」、「肝斑」):区分这些班是十分明确的,就是皮肤会出现轻微隆起、颜色由棕褐色、啡色,甚至是黑色小点,遍布在皮肤的局部位置。 它们的形状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油3毫米至2cm不等,而这些班是可以汇合的。 主要成因是年龄增长及日晒,在年龄超过64岁的人士之中,超过一半最少有一处晒班,其中大部分有多于一处。最常见出现晒斑的皮肤是接触日光的部位,例如手背、前臂及面部。[2,3]   

 

针对色素沉着的药妆品

市面上有多种外套产品可改善和管理各种不同成因的色素沉着问题,而且同时具有其他护肤功效。它们的合适统称是药妆品。在商店的货架上,这些药妆品通常被指为是有「美白」作用的成分或产品。普遍来说,针对色素沉着的药妆品借着不同的途径有淡化皮肤(减少色素)的功效。 方法包括干扰黑色素形成、抑制黑色素进入皮肤细胞,以及使接近皮肤表面、含有黑色素的皮肤细胞加快去角质过程。[4] 在针对色素沉着的药妆品活跃成分之中,我们现在要探讨其中一些最常见及获最多研究的成分。很多时候,药妆品制造商会结合这些活跃成分,让一种配方同时具有多重美白功能。如果您想确定下面建议的信息是否适用于您的皮肤,请先与您的医护提供者商量。.  

最重要的药妆品是...防晒用品!

我们很自然地猜想,如要管理色素沉着,岂不是立即寻找美白产品来处理?但是,我们在这里提供一个人人适用的贴士:要减少色素问题,保护皮肤免受太阳紫外光的侵害是至关重要的。 这方面的重要性似乎备受忽略,但是紫外线的作用是激活黑色素细胞及加快黑色素沉淀在皮肤内,因此会令色素沉淀持久并恶化。换言之,我们需要定时使用防晒用品。对了!即或在冬季期间,建议穿着适当的衣服来减少日晒及尽量避免接触阳光。全年无间断地使用防晒用品及减少日晒都是必须的,另一方面您也要向医生或天然疗法医生商量这方面及定期检查自己的维生素D水平。如此一来,从外涂产品的角度来看,您不能想象防晒用品是控制色素沉着的主要药妆品。

 

药妆品的黄金定律:有效,但是可能有些瑕疵

在管理色素沉淀的外涂疗法之中,对苯二酚是目前成效最显著的成分。它在药房柜台有售,有些则为处方药。如果使用作处方药,通常会结合retinoid(维生素A衍生物)类固醇的外涂药膏。  [5] 对苯二酚可强效地抑制酪氨酸酶,而酪氨酸酶对黑色素形成的化学转化和途径是必须的。由于对苯二酚有潜在的副作用,就像副题所说「可能有些瑕疵」,因此使用它变得具有争议性。它的副作用包括有机会刺激皮肤/造成皮肤炎;称为「外原性褐黄病」的罕见色素反应;最备受关注的是有动物研究指出它具有细胞毒素及可带来致突变性的影响。这些问题真正的影响程度仍然在争辩当中,但已足够让某些国家和地区,如日本及欧盟限制及或禁止将这种成分加入美白产品中。[4,6]  因为这些缘故,有更多研究针对更安全的美白成分,让我们继续探讨下一个题目。        

寻找更安全的替代成分让我们:

具有美白功效产品之中,有多种成分已经有研究进行,另一方面我们希望防止与对苯二酚相关的问题。一般而言,这些美白产品中的「有效成分」若单独使用,其减淡色素的成效及不上结合起来的配方。在美白市场中,您会使用到的一些较常见的活跃成分包括: 

à 维生素C及衍生物:由于维生素C可干扰黑色素形成,因此它已被证实可减少色素沉着问题,包括黄褐斑及发炎后色素沉淀。维生素C及其多种衍生物是乎都具有这种功效。 由天然的抗坏血酸,以致各种不同的衍生物都可改善皮肤的化学稳定性及耐受性,例如抗坏血酸磷酸酯镁及抗坏血酸纳酸美盐。皮肤较为敏感的人士可以考虑使用这些耐受性较高的衍生物。[7,8]

Hyperpigmentation

 à 甘草萃取:它已迅速成为其中一种药妆产品最常用于减淡色素的活性成分,来自甘草植物的萃取已在几项小型人类是验中,被证实对黄褐斑及紫外线引起的色素有功效。[7] 类黄酮、光金定草及甘草黄苷这三种来自甘草的化合物,被相信具有抑制酪氨酸酶及分散黑色素的功能。甘草萃取也有抗炎及抗氧化作用,同时可减轻因紫外线引起的皮肤红肿。它被证实耐受性高而且不含细胞毒素。[7]

à 维生素A衍生物(retinoid):Retinoid在美白产品中备受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对皮肤有各种额外的功效,例如减淡幼纹及减少皱纹。很多研究使用处方药形态的retinoid,但是相比retinoid处方药,经证实有效的视黄醇、视黄醇棕榈酸酯,甚至羟基频哪酮视黄酸酯等非处方药形态,后者的功效较为逊色。有人指出相比同一类的处方药,一般来说发现OTC retinoid较为耐受。采用 retinoid 有助减少多余色素的方法包括:抑制酪氨酸酶;减少黑色素进入皮肤细胞;提升表层肌肤转换的速度。[6, 9] 怀孕或哺乳母亲不建议使用含有retinoid的产品。

à 未经发酵的大豆萃取:新鲜/未经发酵的豆奶萃取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及Bowmann-Birk抑制剂等蛋白质。结合起来,这些蛋白质具有抑制黑色素油黑色素细胞(产生色素的细胞)进入角质形成细胞(皮肤细胞)的能力。发酵后的大豆会令这些蛋白质变得不活跃。[6, 10].

à 维生素B3衍生物(烟碱胺及肉豆蔻醇烟酸酯): 就像我们刚谈论的大豆蛋白,烟碱胺及肉豆蔻醇烟酸酯等维生素B3衍生物也可以抑制黑色素从黑色素细胞进入角质形成细胞。这些衍生物十分耐受,外涂它们对肌肤健康有多种长久的功效,其中包括支持肌肤屏障及保湿;具抗炎/防止面部发红的功效;以及透过控制油脂分泌管理暗疮(额外好处是有助控制会形成暗疮的PIH)。会结合使用烟碱胺及肉豆蔻醇烟酸酯的药妆产品包括有:透明质酸、视黄醇及神经酰胺。[11, 12,13]

à 果酸:在美白产品之中,果酸是其中一种最广泛使用的活性成分,包括α-羟基酸(AHA;如甘醇酸、乳酸)和葡萄糖酸及仿生物(PHA;如葡糖酸内酯、乳糖酸)。普遍来说,由于AHA的化学尺寸较小,因此对敏感皮肤较具刺激性;至于PHA及仿生物的刺激性较低,可提供保湿及支持肌肤屏障的作用。不用处方药可买而含有低浓度果酸的产品之所以能减轻色素,主要途径是藉由提升去角质程序的作用。由于黑色素积聚在皮肤细胞的表层,因此加快表层皮肤的脱落速度,也可减慢黑色素的释放。强效的焕肤程序包括医

Hyperpigmentation

学水疗,或由皮肤专科医生进行,这些程序具有相近的功效,而且是更贴近潮流。[14]

 

使用美白产品及管理色素沉着的「拇指规则」

à 很多时候,美白的产品建议在洁面和使用爽肤水后采用,但是要在使用保湿液、防晒及化妆品前涂于面部。

à 大多数美白的面部产品都适合涂于整个面部,因为产品通常只针对受损的皮肤部位;避免只进行局部治疗,这样可预防只淡化某部分的肤色。[1]

à 如使用美白的产品作为每天的护肤程序,就使用频率及整体使用产品多久,必须按照卷标/制造商/护肤提供者的建议,因为根据不同的配方成分,使用建议也会有所分别。

à 肤色较深的人士若选择接受脱毛、激光护肤疗程、磨皮及焕肤等皮肤程序,应该寻找在治疗深色皮肤方面有丰富经验的提供者。因为若这些程序处理不当,色素沉着的问题反而(讽刺地)会恶化。 

à 要有非常高的耐性:虽然我们身处一个追求快速见效的社会,使用美白药妆用品的话,需时几周及/或几个月才能真正见效。虽然变化的程度有限,因此需要同时探索其他辅助程序,例如由专业人士进行的深层化学换肤及激光治疗。不妨自己或在皮肤护理提供者的帮忙下定期为皮肤拍照,这样有助一直追踪微小但显著的皮肤变化。

à 别忘记防晒啊!!!😊

 

在此澄清:本文章发表的信息仅当作一般信息参考之用,并不构成医疗建议。建议您先向个人健康提供者查询,找出哪些疗法和产品对您最有功效。

 

 

REFERENCES

1. Rossi, AM & Perez, MI. “Treatment of Hyperpigmentation”. Facial Plast Surg Clin N Am (2011), 19, 313–324

2. Requena L et al. “Benign epidermal tumors and proliferations”. In Dermatology, 4th ed., edited by Bolognia, JL, Schaffer, JV, & Cerroni, L. 109, 1894-1916, Elsevier, 2018

3. Fitzpatrick, JE “Geriatric dermatology”. In Dermatology Secrets Plus, 5th ed., edited by Fitzpatrick, JE & Morelli, JG. 58, 506-514, Philadelphia:Elsevier, 2016

4. Draelos, Z.D. “Dyspigmented Skin” in Cosmeceuticals, 3rd ed., edited by Draelos, ZD. 21, 171-172. Chicago: Elsevier, 2016

5. Molinar, VE et al. “What’s New in Objective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Facial Hyperpigmentation?” Dermatol Clin 32 (2014) 123–135

6. Rendon, MI & Micciantuono, SR “Skin lightening agents” in Cosmeceuticals, 3rd ed., edited by Draelos, ZD. 12, 91-97. Chicago: Elsevier, 2016

7. Hollinger, JC. et al. “Are Natural Ingredients Effective in the Management of Hyperpigmenta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J Clin Aesthet Dermatol. 2018;11(2):28–37 

8. Stamford, NP. “Stability, transdermal penetration, and cutaneous effects of ascorbic acid and its derivatives”. J Cosmet Dermatol. 2012.11(4): 310-317

9.Farris, PK. “Topical Skin Care and the Cosmetic Patient”. In Master Techniques in Facial Rejuvenation, 2nd ed., edited by Azizzadeh, B. et al., 5, 68-72.e2, Elsevier, 2018

10. Wallo,W. et al. “Efficacy of a soy moisturizer in photoaging: a double-blind, vehicle-controlled, 12-week study”. J Drugs Derm. 2007, 6(9):917-922

11. Bissett, D.L. “Common cosmeceuticals.” Clinics in Dermatology. Vol. 27, No. 5 (2009): 435–445.

12. Bissett, DL. et al. “Reduction in the appearance of facial hyperpigmentation by topical N-acetyl glucosamine”. J Cosmet Dermatol. (2007); 6(1): 20-26

13. Jacobson, EL et al. “A topical lipophilic niacin derivative increases NAD, epidermal differentiation and barrier function in photodamaged skin”. Experimental Dermatology 2007; 16: 490–499

14. Green, BA & Sabherwal, Y. “Antiaging Benefit Ingredients:  AHAs, PHAs, and Bionic Acids”. In Cosmeceuticals, 3rd ed., edited by Draelos, Z.D. 13, 99-116, Chicago: Elsevier, 2016

Author